为搭建金融会计及相关领域青年学者、从业者的展示、交流平台,推动金融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促进青年人才培养,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与中国金融论坛青年论坛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投稿论文180余篇。青年论坛组委会邀请相关领域学界、业界20位专家对投稿论文进行了三轮评审,遴选出获奖论文30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9篇,优秀奖12篇。
方意(中国人民大学)、陈欢(中国人民大学)、邵稚权(北京大学):《银行微观风险与宏观系统性风险的测度与联系—基于年报文本分析方法》
李晓(中央财经大学)、Jeffrey Ng(香港大学)、Walid Saffar(香港理工大学):《动产抵押与商业信用:来自抵押法改革的证据》
彭凯(中央民族大学)、张敏(中国人民大学):《商誉应该减值还是摊销?—基于商誉“损耗性”概念观点和生存分析经验证据》
何昊楠(北京大学)、彭玲玲(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李劢(北京大学)、陈泽丰(北京大学)、刘晓蕾(北京大学):《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与普惠金融发展—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实证研究》
唐雪松(西南财经大学)、杜怡霏(西南财经大学)、贾宁(清华大学)、彭情(重庆工商大学):《金融科技、银行经营策略转变与信贷资源错配》
朱红兵(河海大学)、张兵(南京大学)、杨李华(河海大学):《中小股东积极主义的绿色治理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谭小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继影(中央财经大学)、王雅琦(中央财经大学)、张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开放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基于外资银行管制开放的准自然实验》
杨鹏(中央财经大学)、刘航(中央财经大学)、张柳钦(广西师范大学)、周城溪(中央财经大学):《税收激励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来自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经验证据》
王湘岚(招商银行深圳分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研究》
吴育辉(厦门大学 )、张韵(厦门大学)、吴伟(厦门大学)、张腾(厦门大学):《债权人利益保护与企业研发决策—基于交叉违约条款的实证研究》
谭洪涛(西南财经大学)、黄莉(西南财经大学):《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未雨绸缪还是有机可乘?—基于我国非上市银行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证据》
刘莎莎(暨南大学)、金一帆(暨南大学)、孔东民(华中科技大学):《表外负债入表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基于新租赁会计准则的研究》
代婧(西南财经大学)、刘洋洋(西南财经大学)、李彦(西南财经大学)、罗宏(西南财经大学):《利刃出鞘、剑指何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管理层自利效应研究》
赵大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黄琦(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黄启燕(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罗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人工智能“火爆”背景下的金融安全“冷”思考》
李安泰(华中科技大学)、周朗(华中科技大学):《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基于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准自然实验》
黄宏斌(天津财经大学)、梁慧丽(天津财经大学)、李圆圆(天津财经大学):《完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了企业协同创新吗?—基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段可仪(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税收鸿沟的机制分析与效应检验》
李家桢(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会计核算管理的探索研究》
项有志(平安银行):《商业银行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实践》
颜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对商业银行年报审计应慎用“特殊目的”—从银行监管者视角看个别外资银行年报审计相关问题》
王语嫣(中国民生银行):《商业银行数据资源入表路径探讨》
李超(中国进出口银行)、刘振华(中国进出口银行):《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下财务共享中心转型思考》
周琼(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李红(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陈珊珊(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蔡玮琪(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陈俊伯(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王瑰磊(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商业银行数据资源会计处理研究》
曾鑫(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朱柯灿(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REITs估值的标尺—REITs定价体系初探》
胡潇予(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小微企业汇率风险中性实践分析探索》
陈熠辉(湖南大学)、王瑶(湖南大学)、蔡庆丰(厦门大学)、王瀚佑(平安银行):《经营月报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信息治理”还是“信息操纵”》
赵尘(西南财经大学)、贾亦真(西南财经大学)、冯硕(西南财经大学):《监管型小股东与会计稳健性:基于投服中心的经验证据》
何家璇(深圳证券交易所)、徐加根(西南财经大学)、罗荣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股市投资者眼中的爆款股票—基于多维度凸显效应的视角》
余明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剑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证券法〉董监高签字制度与债券融资成本》
姜洪祥(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基于复杂网络的金融机构风险传染及系统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