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以金融史研究培育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金融时报》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5-10-23 11:49:35   浏览:297次

d571e385376ae11ccc3850999444a71c.png

红色金融史研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新时代金融工作坚守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宣传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就“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红色金融史研究的进展与成效,专访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将红色金融史研究与金融强国实践相结合、宣传普及红色金融文化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有何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红色金融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金融事业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金融篇章。史料挖掘与保护是红色金融史研究的基石。“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依托红色金融旧址保护、特色展馆建设等工作,将红色金融史从碎片化讲述转向系统性阐释,从历史回忆升华为精神传承,切实增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宣传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感染力。

一是稳步推进红色金融旧址保护。中国人民银行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持续推动红色金融旧址保护,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完善红色金融旧址保护工作机制。开展红色金融旧址全国普查和重点调研,搜集整理收录红色金融旧址保护基本信息,初步建立全国红色金融旧址数据库两百余条;按历史价值重要性、保护迫切性和实施保护可行性三原则,形成首批纳入保护的红色金融旧址名单。推动贵州省刀靶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四川川陕工农银行造币厂、福建金坑红军银行、湖南汝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等首批旧址保护项目完成保护性修缮工作。

二是实施多种形式、覆盖广泛地域的红色金融宣传工作。中国人民银行以党发展历程中的红色地理坐标作为活教材,开展特色金融展。其中,江西省分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政权创设的首个国家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为背景,举办红色金融主题展览;陕西省分行还原1937年陕甘宁边区银行的成立、支持大生产运动的金融政策;山东省分行先后举办30多场北海银行发展史科普宣传、北海币实物展等活动;辽宁省分行成立东北红色金融史料馆,宣讲党领导东北金融事业的光辉历程,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党建学习基地和红色金融史教育基地;福建省分行建成“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主题党建馆,党政机关和金融系统积极踊跃参观学习;河北省分行用好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金融时报》记者:“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红色金融史领域开展了哪些具体研究工作?进展如何?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十四五”时期,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健全机制保障、聚焦关键主题、延展历史维度,推动红色金融史研究逐步体系化、纵深化,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是推进红色金融史研究系统化建设,从浩繁史料中抽丝剥茧,凝练金融制度供给和演变的时代性、规律性认识。充分依托中国金融学会平台,广泛调动科研院所、分支机构力量,统筹推进红色金融史系统化研究。围绕革命战争时期红色金融制度、区域金融实践、制度创新逻辑等专题,完成研究成果80余篇。

二是加快口述史抢救,启动红色金融口述历史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夯实红色金融文化传承根基。组织开展红色金融亲历者和老一代金融工作者的口述史料整理工作,抢救性记录了“毛泽民在新疆开展财政金融改革”“华中银行两次不同寻常的转移”“苏维埃国家银行在遵义的金融活动”等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目前,已编辑出版《红色金融口述史料汇编》(1921—1949)两册,第三册(1949—1978)正在编印中,初步构建起涵盖革命、建设各阶段的红色金融档案体系,为深化红色金融史研究与新时代制度建设积累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三是以制度演进视角推动红色金融史研究,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争鸣与务实求索、动态实践与客观规律的跨时空呼应,为新时代金融制度建设注入红色基因。聚焦交子诞生千年背景,指导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钱币学会召开“纸币诞生、演进与未来”系列学术研讨会,系统探讨纸币起源、制度逻辑与货币发展路径,推动形成《纸币的诞生、演进与货币发展》学术成果。相关研究强化货币制度本土性与连续性,拓展红色金融史研究的时代纵深。


《金融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金融论述与实践是当代红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做好当前金融工作有何启发?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负责人:202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与重大实践的溯源研究。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资料、走访亲历者、建立历史资料档案,汇编形成18万字史料集。通过溯源研究,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金融为民情怀、强烈的历史担当、卓越的战略思维。

通过持续学习,我们更加领悟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着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中国化的新高度,具有超越时空的开创性意义,为新时代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康庄大道,彰显了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了我们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金融论述与实践,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基于中国国情,把握规律、守正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对于做好现阶段金融工作而言,这一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十个方面的深刻启迪:一是把握金融政治性、人民性;二是坚守金融天职;三是科学把握金融发展规律;四是前瞻擘画金融发展;五是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六是有序扩大金融开放;七是务实谋划金融创新;八是有效维护金融稳定;九是系统优化金融环境;十是全面推进清廉金融建设。

上述论述和实践,在内容上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决策部署前后贯通,在逻辑上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核心要义一脉相承,孕育了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的思想萌芽,是我们当前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红色金融史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越深入,红色金融宣传就越有底气,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越能彰显优势。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围绕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持续深化红色金融史研究,在“强基础、拓维度、重转化”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强化基础研究,夯实理论体系根基。聚焦制度逻辑、组织架构、政策工具等核心要素,深入挖掘红色金融制度中蕴含的内在规律和治理智慧,推动形成体系完备、逻辑自洽、特色鲜明的红色金融理论框架。二是拓展研究维度,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加强对古代货币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金融体制、新中国成立后金融改革探索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统筹研究,服务于新时代现代金融体系制度建构与治理能力提升。三是注重成果转化,提升社会认知与宣传实效。持续推进人民银行行史馆、红色金融旧址群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各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金融文化阵地,推动研究成果向文化塑造和价值引领的有效转化。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马玲